本篇文章3064字,读完约8分钟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 james lee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合作研究表明,过去150年,中国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特色的职业群体有4个阶段的转变: 1865—1905 从1906年到1952年,60%以上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家和商人的孩子,特别是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1953年到1993年,约40%以上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孩子1994—年— 这些数据来自lee-campbell (李中清,康文林)领先的中国教育精英大数据库,这是“基于个人水平的从1760年到现在的中国教育精英社会和地区来源的数据库”,其中有清朝 李中清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史研究 他从2007年开始与南大学者梁晨及其团队合作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精英集团及其社会来源 在11月7日举行的北京论坛史学分论坛上,李中清以“中国教育精英四段论”为题首次向国内外听众介绍了这项研究,会议后接受了澎湃信息( thepaper )的采访 李中清( james lee ),香港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数据显示,寒门儿童在清朝进士中的比例明显低于明朝,但到了晚清仅占全体进士的10%左右,占贡生和举人的20%,大部分中高级 民国以后,情况迅速变化,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弟成为教育精英的最重要来源,整体比重超过6成,一分私立大学达到9成 李中清表示,中华民国时期高校的学生资料相对开放和完善 民国大约有18万大学毕业生。 现在他们收集了10万件左右来自25所大学的学生记录。 其中8万多件将来自17所大学的记录输入电脑进行研究。 这些大学大多位于北京、长沙、福州、广州、杭州和上海,其中包括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中法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等。 现在他们正在调查南京和其他地方的数据。 1953年至20世纪末的调查成果至今已发表,出版了《无声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一书(三联书店,年) 这个阶段社会上层的孩子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社会下层的孩子逐渐占相当大的比例。 宣传基础教育、建立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设置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推动了这种变化 报告显示,21世纪以来,中国精英大学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和人数在下降,自主招生系统中这一转变很激烈 但是,在普通的高考系统中,来自蓝领阶层家庭(农林牧副渔水利生产者)的学生的整体比例比较稳定 以苏州大学为例,干部子弟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更多的干部不是以前传来的行政管理干部而是商业或公司的干部 作为例子,李中清分析了香港和美国的情况 在香港得到政府资助的八所大学,本科生约有一半来自中低收入家庭,但不排除上层社会家庭把孩子送到哈佛、剑桥。 在美国一半的精英大学生来自最富有的家庭 也考虑了教育精英空之间分布的一些变化 从干隆年间科举晋升官员的地理分布来看,他们分布在全国,相对集中在江苏、华北华中,20世纪初期形成了北京天津中心、江苏浙江中心。 从民国大学学生的家庭地址来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大学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1949年以后,中国精英大学的学生地域来源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在学校的招生范围内,地域全面覆盖 但是,在近年来推进的自主招募系统中,似乎失去了这种互换性,地区的偏差很明显 李中清:一百年前和现在的教育受到财富的影响,但还有差距:与这个中国教育精英的比较研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有什么最新的进展和计划? 李中清:我在芝加哥大学跟着何炳棣读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从1998年北大百年校方创立时开始与北大校方接触,考虑成为北大学生的材料。 2002年与北大正式合作,随后与苏州大学合作 这几年,我们另一方面与国内的大学、内地和非211大学合作,扩展了1949年以后的学生数据库。 另一方面,以梁晨为主,开展民国大学生数据库建设,目前已接近完成 与厦门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相关人员合作,在何炳棣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和加强科举期的材料 我想通过这些事业,建立大规模长时间的中国教育精英数据库,开展相关研究。 信息:“教育精英”是怎么定义的? 为什么不是“政治精英”“社会精英”? 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的“精英”? 李中清:顾名思义,“教育精英”是指依赖教育、学位、考试等成为社会精英的群体。 另外,它显然与以掌握政治权力为指标的“政治精英”不同,“社会精英”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通常指一个时代社会的所有中阶层。 现在,“教育精英”、“政治精英”乃至“财富精英”是我们时代共存的社会精英的第一三种类型,他们虽然互相区别,但有联系,互相重叠 中国是重视教育、重视考试的国家,即使是政治精英、财富精英的子孙,也需要通过考试,成为教育精英继续家庭(族)精英的地位,因此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教育精英是中国精英 信息:数据是如何细分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整体数据,学科之间的区别,211大学以外的学生的状况,是否考虑到三代人的状况(父母不是官员/无产者/商人,但祖父祖母呢)……李中清:我们的数据库还在建设中,现在已经明确了 信息:根据你们的研究,在1906-1952、1994-两个阶段,商人和生产者的后代最有可能成为教育精英。 这两个阶段有什么相似性? 李中清:这两个阶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区别更明显。 这两个时期的教育受到财富的影响,但显然受统一高考和国家意志的影响,后段工农等社会中的下层子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也比较稳定地维持着三成左右的比例 当然,他们的地理来源等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乡、东西方的差距在扩大,但在前阶段,社会下层的孩子几乎没有 这种差异对现在的中国其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我认为这两个阶段尽管所有的财富都存在,但其优势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我认为民国时期财富所有者主要依赖土地和工商业离家出走,存在雇佣劳动和剥削行为等,在现阶段,根据相关研究,中国大量财富所有者的钱来自房地产经济的爆发,都是社会不平等现象,但迄今为止的直接 信息:四阶段结论,你认为香港和美国比较的数据证明了那些问题吗? 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的阶层流动固化,教育带来的上升之路收紧,你觉得怎么样? 李中清:证明中国依赖客观考试,精英教育一直在某种程度上多样化,尽管处于不统一期,但受到政治、社会的影响,最有特点的群体会转变 中国现在面临着分层硬化的风险 和西方社会一样,不断增加的财富、收入、机会不平等也是中国今天的显著优势 但是,至少现在和美国等西方不同,中国的教育精英长期以来不是来自怎样的极少数富裕家庭。 与西方社会精英长时间固化、难以转变不同,作为社会精英的主体,中国的教育精英长期处于转变中,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优势 无论如何,对于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此前提下正确理解其他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自己快速发展和需要的道路 信息:《无声的革命》一书展示了你们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有学者不认可你们的数据解释,认为《无声的革命》是夸张的修辞。 你觉得怎么样? 李中清:这个讨论已经观察到了,实际上,在与讨论论文的同期期刊中,梁晨、董浩专门写了文章作了详细的应答(《社会》年第二期)。 我认为这个讨论完全不能正确理解我们的研究做法和社会科学化研究做法应用于历史材料时所需要的合理调整。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时讯】专访李政道之子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1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