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58字,读完约9分钟

从电影投资的角度来看,产业资本也是一种现象,它使风险得以分担,但利润也得以分享。作为商业电影票之王,冯小刚今年也受到了宁浩、吴宗宪、周星驰和吴京的挑战,这使得华谊兄弟在“电影”这一主营业务上的收入放缓。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如果你不停止说话,你就不要给我悲伤。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市值1000亿元的嘉年华,你会先迷失自己。”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华谊兄弟(300027,诊断单元)。

8月28日,华谊兄弟发布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1月至6月实现营业收入14.66亿元,同比下降0.15%;传媒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7.21%;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42.12%。其中,影视娱乐收入10.09亿元,同比下降6.41%,网络娱乐收入2.73亿元,同比下降8.48%,品牌授权和现场娱乐收入1.98亿元,同比上升77.54%。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王曾在华谊兄弟年度报告沟通会上表示,影视娱乐、品牌授权、现场娱乐、网络娱乐正在稳步发展,1000亿元的市场价值不是什么大目标。截至6日收盘,华谊兄弟市值为259.7亿元,仅次于光明传媒(300251,股票咨询),仅占万达电影(002739,股票咨询)(002739.sz)市值的42.5%。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作为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现象级”龙头股票,马云和蒋南春一度追捧,打造了一个开创国产贺岁片的影视帝国。为什么它偏离了自己1000亿市场价值的目标?

1两兄弟的电影梦

1994年,王、、创办了华谊兄弟,当时华谊兄弟还只是一家广告公司。1997年底,冯小刚导演的《甲乙双方》为内地电影人制作贺岁片开了先河,也为国内商业电影竖起了一面旗帜。1998年,华谊兄弟投资冯小刚电影《无尽》和姜文电影《魔鬼来了》,正式进入电影界。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随后,华谊兄弟出品、冯小刚导演的许多贺岁片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贺岁片的票房冠军。贺岁片让王兄弟和名利双收,高票房也让华谊兄弟稳居电影界榜首。

2009年,华谊兄弟成功登陆创业板,被称为第一家民营影视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王的夙愿。2010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投资了11部电影,而2009年同期只有5部。丰富和探索电影类型,有利于华谊电影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引领潮流。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感受到资本增值的魔力,从2014年开始,为了摆脱对电影产业的依赖,"去电影化"的想法在王兄弟眼中变得越来越强烈。王在公开场合表示:单一的电影业务无法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华谊兄弟的“去拍摄”战略势在必行,需要不断加强游戏和网络娱乐业务的发展。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事实也证明,华谊兄弟在“去看”电影方面非常“成功”。2014年,华谊兄弟首次获得票房冠军,光明传媒以31亿元的票房成为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2016年,华谊兄弟经历了四面楚歌的一年,由于电影编排的限制、电影制作时间的短暂、转型的痛苦和重组的失败。

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提及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参与了投资或发行。从品牌角度来看,华谊兄弟与北京文化(000802)等公司的区别并不明显,只有北京文化等公司以保底进入市场,而华谊兄弟以资源维持生存。

在影视娱乐方面,上半年华谊兄弟参与了《摔跤》的投资和发行。爸爸,《西游记》、《少年巴比伦》、《疯月奖美女》、《美丽意外》等电影。虽然“摔跤!父亲获得了票房和口碑,但华谊兄弟只是其中一个经销商,而其他作品甚至没有通过市场。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华谊兄弟失去“电影兄弟”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曾经投入生产的强大资本运作也让华谊兄弟失去了对“内容”的控制。

此外,从电影投资的角度来看,产业资本的积累也是一种现象。虽然风险是共享的,但利润也是共享的。今年,冯小刚作为商业票之王的地位也受到了宁浩、吴宗宪、周星驰和吴京的挑战,这使得华谊兄弟在“电影”这一主要业务上的收入放缓。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2激进扩张

登陆资本市场后,王对的票房成绩不再满意,而是开始了更加激进和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他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影视产业生态,包括影视、游戏、体育等领域。

2010年,华谊兄弟以1.4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手机游戏制造商张趋科技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投资棕榈科技给华谊兄弟带来了高额资本收益。在过去的七年里,华谊兄弟通过减持棕榈科股份,已经兑现了近20亿元人民币。

2015年11月,华谊兄弟投资19亿元人民币,成为英雄互娱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这时,华谊兄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电影公司,而是更像一个披着电影外衣的投资型平台公司。

在大规模投资游戏公司后,华谊兄弟开始进入真正的娱乐行业。

2014年,华谊兄弟斥资55亿元建设“观澜湖华谊电影公社”,以冯的电影《1942》、《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系列场景为建筑规划元素,打造综合娱乐主题公园和商业区。

“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的布局似乎是华谊兄弟的战略规划,但实际上却给别人带来了东风。根据华谊兄弟2014年的年报,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2014年的净利润只有100.96万元,但其带来的文化旅游地产的概念让周边的住宅地产赚了不少钱。2014年,观澜湖房地产项目在海口赢得“销售桂冠”,总销售额达到8.25亿元。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目前,华谊兄弟以电影城、电影世界、电影城、文化城四种产品形式规划了一批项目,长沙、西昌、郑州、南京等项目也在建设中。然而,现场娱乐能否成为华谊兄弟的下一个引擎值得考虑。

尽管王中磊向外界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但华谊的模式是基于品牌授权,而拿土地盖房子是由合作伙伴完成的。“我们仍然重视资产,通过知识产权赚钱。例如,我在电影公社有35%的股份,不是全部现金投资,而是现金加知识产权。”但对华谊兄弟来说,最大的问题也来自于知识产权,而华谊兄弟的电影知识产权并不是很有市场吸引力的知识产权。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例如,将于明年7月开幕的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采用了《非诚勿扰》、《集结号》、《迪徐人杰》、《太极》等四个电影元素。主题的再现性不是很大,内容形式对90后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在业界,影视内容+主题公园最成功的模式是迪士尼。每个人都看到了迪士尼的成功,但他们没有看到迪士尼在电影中不懈的努力。迪士尼、皮克斯、漫威等。所有制作的电影不断形成全球ip,以促进主题公园的繁荣。

影视是基础,华谊兄弟的问题是,财源不稳,收入和利润看起来不稳定。

3反思与调整

对于华谊兄弟来说,2016年甚至2017年第一季度都非常艰难。从2016年开始,净利润下降了17.21%,到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直线下降了126.06%。这些令人尴尬的数字可以被形容为王中磊的“心痛”。

在交流会上,王中磊解释说,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主要是被电影业的表现拖累了。”无论是单个票房还是市场份额,华谊兄弟都明显退步了。”在一封内部电子邮件中,他回顾了华谊兄弟过去一年的经历,并写道:“在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娱乐业也未能幸免。资本的寒冬导致知识产权热迅速降温,影视企业的残酷洗牌正在进行。”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王中磊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分销和营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华谊兄弟和华谊兄弟的子公司米拉传媒联合制作的《我不是潘金莲》。作为导演,冯小刚是米拉传媒的创始人。根据公开数据,万达影院的电影编排率为10.7%,远低于全国影院平均水平38.9%。为此,冯小刚在微博上公开致信王健林,指出万达电影的垄断,引发了万达导演和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微博的“相互撕毁”。然而,“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孤儿。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言,但这无疑暴露了华谊作为产业链中供应商在终端市场话语权的下降。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华谊兄弟意识到终端筛选市场的不足后,开始进行调整和布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华谊兄弟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影院共有19家,其中4家是2016年新开的。2017年,华谊兄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互娱投资有限公司投资7885万元,参与了迪达电影线的固定增长计划。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然而,华谊兄弟的电影投资才刚刚起步,与国内电影巨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华谊兄弟本身,除了加快影院布局,还有很多业务需要考虑。要保证影视制作的稳定发展,在游戏等“泛娱乐”领域进行新的拓展。因此,在如此大的扩张和跨境背景下,华谊兄弟能在终端筛选市场投入多少资金和精力还有待观察。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4结论

华谊兄弟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600977),华谊兄弟提出的“知识产权共生”生态链是中国电影产业最性感的商业模式。但是华谊兄弟忘记了“无源之水”的道理。“优秀内容的制作能力是华谊兄弟的基础,影视娱乐是华谊兄弟最强的真正核引擎。”

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专注于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可能是华谊兄弟最好的战略选择,但市场留给华谊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曾被马云热捧的影视帝国 为何与千亿市值目标渐行渐远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13812.html